新华社昆明9月6日电 题:云南减贫实践为“全球南方”发展带来启示
新华社记者王长山、林碧锋、熊轩昂
阳光洒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六库街道阳坡村,青石板路整洁,民族小楼错落。民宿负责人胡林英热情地招呼客人,脸上洋溢着笑容。
胡林英去年返乡创业,在村里经营餐厅和咖啡馆。“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她说。
在政策扶持下,阳坡村修公路、建新房,靠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走上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从传统山村变身旅游地标,村民或在民宿、特产店、咖啡馆务工,或靠草果种植增收。一批像胡林英一样的村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曾是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怒江州,98%以上土地为高山峡谷。怒江州委书记洪维智说,当地始终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既改善基础设施、培育特色产业打破自然制约,又通过技能培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更依托科技创新与校地合作实现“输血”“造血”并重,为边疆民族地区减贫提供样本。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六库街道阳坡村一景(无人机照片,3月30日摄)
作为中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云南昭通同样交出亮眼的减贫答卷。
眼下,昭通市近百万亩苹果基地硕果盈枝,果香扑鼻。苹果主产区昭阳区洒渔镇苹果种植大户李佐彪忙着采摘苹果。
“家里种了8亩苹果,年销售额20万元左右。”李佐彪说,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果园里的硬件设施完善,种苹果方便多了,政府还组织培训果农,教授种植、修剪、施肥等综合管理技术。
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品牌打造等措施,昭通推动苹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如今,苹果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果”。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近100万亩,2024年产量达130万吨、综合产值达150亿元,带动13.8万户52.7万人增收。
为答好群众增收之问,昭通做大做强土特产文章,全力发展以苹果、竹子、马铃薯、天麻、花椒、特色养殖为主体的高原特色农业;持续推动组织化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全市301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常年稳定在260万人以上,打造“昭通小肉串烧烤工”“盐津厨师”等25个劳务品牌,创办252个“家门口的务工车间”,累计回引10万人返乡创业、带动26.8万人就地就近就业,让更多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
5月13日,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居民在当地服装厂工作。(新华社记者 林碧锋 摄)
昭通的减贫探索,还体现在“党建引领+群众参与”的协同机制上。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说,昭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组建驻村工作队扎根乡村,逐户排查摸清脱贫户及监测户底数,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方案,把政策红利精准送到群众身边。
针对部分群众缺乏发展资金的难题,昭通积极推广“政府+银行+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通过贴息贷款、入股分红等方式,降低群众产业发展风险,并创新性设立政策性“防贫保”“惠民保”“巨灾保”3项保障措施,托底保障重灾、重病、重学等特殊困难家庭。
云南注重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各地依托“农民夜校”“田间课堂”等载体,开展各类技能培训,不仅教会群众实用技术,更帮助树立“靠自己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念。
从资金纾困到能力赋能,云南打出了一套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组合拳”。
“云南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有力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云南省委负责人说,云南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大力创建联农带农机制。关键一条,就是把土地、资金、人才、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组织起来、整合起来、联动起来,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以组织化融入市场化,以市场化带动群众增收。
1月4日,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荞山镇的村民在采收天麻。(新华社记者 林碧锋 摄)
在持续深化减贫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云南还积极走出国门分享减贫经验。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介绍,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建设完成中缅减贫合作示范项目(一期),派出30余名减贫发展专家赴缅甸,在缅甸内比都2个示范村组织实施东亚减贫合作示范技术援助项目,惠及当地1547户6956人。云南还积极推进澜湄国家间减贫交流合作,通过讲座、研讨、实地考察等方式,为澜湄国家制定减贫政策和实施减贫项目提供参考。
“云南的减贫经验为‘全球南方’国家带来启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韩博说,对地形复杂、基建薄弱的国家,“先筑路、再兴业”提供了基建与产业协同的范本;产业培育上,立足本土资源打造全产业链,为提升产品附加值提供借鉴;在治理层面,“五级书记”责任制、防返贫监测机制及尊重民族文化的整族脱贫实践,为多民族地区构建稳定脱贫机制提供参考。
从云岭大地走出的减贫探索,生动诠释着中国减贫智慧的实践力量,更为“全球南方”国家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路径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