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此次新华社摄影记者们拍摄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图片引起网友们热烈反响。大家都很好奇,新华社播发的这些“神图”都是怎样拍摄出来的。最终,我们请来了此次这些“神图”创作者团队的“架构师”,请他深度揭秘“神图”诞生的全过程。
这场报道,新华社在前方投入了150名摄影记者,部署在90多个摄影点位上。前期我们通过实地勘察,结合卫星地图和三维仿真地形系统,对每个点位的拍摄效果做了精确推演。
在纪念活动现场区域,新华社规划了60多个摄影点位,分布在天安门城楼、广场、长安街沿线等位置,这其中包括很多特殊的点位,比如在长安街沿线停放了三台消防云梯车,用于实现高空拍摄;在长安街中线地面安装遥控相机,用于拍摄装甲车从镜头上驶过的冲击力视角;在战斗机上安装自动拍摄的运动相机,从飞行员的视角记录空中受阅梯队。
新华社记者张铖、刘续在消防云梯车上拍摄。新华社记者 赖向东 摄
这是战旗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这是空中梯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新华社记者王晔在军乐团点位拍摄。
新华社记者饶爱民在金水桥西桥窝高台拍摄。
新华社记者曹灿(左一)、徐子鉴(右二)在新闻先导车上拍摄。新华社记者 李明 摄
新华社记者许畅在长安街路中拍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方队。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放置贴地遥控设备后撤离。新华社记者 陈诚 摄
这是地面突击方队接受检阅。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新华社记者雒圆将两台运动相机安装固定在海上无人方阵的一艘无人艇尾部。
这是海上无人作战方队在行进中。新华社记者 雒圆 摄
之所以要规划这么多个点位,就是要对纪念活动做全流程无死角的覆盖拍摄,确保不漏掉任何有价值的瞬间。真正做到,大家想要看什么,我们就有什么;大家没想到能看到的角度,我们也有!
新华社记者马宁在人民大会堂楼顶拍摄。 新华社记者 杨子春 摄
新华社记者黄宗治(左一)、潘昱龙(右三)、杨磊(右一)在东华表铁架上拍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新华社记者张领、郭昱、孙非(左至右)在人民大会堂东北侧消防云梯车上拍摄。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这是歼击机梯队。新华社记者 白雪骐 摄
这是歼击机梯队从北京城区上空飞过。新华社记者 白雪骐 摄
在活动区域以外,我们还在北京城市侧,规划了20多个点位,包括建筑物高点、地标性场所以及公园、体育场、车站、胡同等地方。目的是除了要记录好纪念活动本身,还要用照片讲好北京这座城市和这场盛大活动的关系,讲好老百姓今天的生活和80年前那场伟大胜利的关系。
新华社记者那宇奇在国贸三期82层云顶平台南侧拍摄。新华社记者 胡星宇 摄
9月3日拍摄的北京晨光。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这是教练机梯队接受检阅。 新华社记者 王婧嫱 摄
这是空中护旗梯队。新华社记者 那宇奇 摄
这是教练机梯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吕帅 摄
这是舰载机梯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张笑宇 摄
这是市民在拍摄空中梯队。新华社记者 陈浩明 摄
这次新华社在后方投入了100多名图片编辑,前后方200多人的大兵团作战,就像运转一条庞大的工业生产线。要想生产线运转流畅,就需要编入一套科学程序。我们按照“照片即拍即传+前置挑片编辑+新媒体端口优先呈现+传统图片线路稿件审签”的流程,在新华社新闻大厦里搭建起后方发稿中心,同时在天安门城楼上,搭建了时政图片编辑席。
部分挑片编辑、新媒体编辑与技术人员合影。新华社记者 卢烨 摄
图片线路编辑在工作。
前方记者拍摄到照片后,只需点击相机上的传送键,照片就会通过已接入相机的网络,几秒钟内传输到编辑部“挑片编辑”电脑里。一名挑片编辑要负责处理多个点位回传的照片,对海量照片完成筛选后,结合照片的新闻价值、美学价值,用软件对照片做编辑处理。之后照片就会进入到新媒体产品编辑手里,完成文案包装、整合加工后,第一时间呈现在大家的手机屏幕上。照片也会同步到传统图片稿件编辑的电脑中,完成编审流程后,提供给其他媒体用户使用。
这是礼炮在天安门广场鸣响。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这是国旗护卫队在行进中。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这是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这是空中护旗梯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这是观众拍摄空中护旗梯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这是空中护旗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新华社记者 夏一方 摄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方队。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这是仪仗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这是地面突击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这是海军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这是空军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这是武警部队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李明 摄
这是战旗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 摄
这是群众拍摄战旗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这是核导弹第一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这是核导弹第二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这是核导弹第二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这是陆上无人作战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这是空中无人作战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任鹏飞 摄
这是加受油机梯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夏一方 摄
这是空中梯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分布于90多个摄影点位的150名记者,传回了1万7千多张照片。这些照片再经过编辑的精挑细选,用心编辑,最终播发出2500多张照片。这就是新华社“有图必应”,“宠粉”的底气。
这是纪念大会开始前,受阅部队在整理着装。新华社记者 雒圆 摄
这是纪念大会开始前,受阅部队在准备。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这是纪念大会开始前,受阅部队在准备。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这是纪念大会开始前,受阅部队在准备。新华社记者 唐如峰 摄
这是核导弹第二方队接受检阅。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这是合唱团成员挥舞旗帜。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我们经过三次彩排演练和多次复盘,对摄影点位的规划已经精确到了公分级别。摄影记者对于在什么时段,该用什么镜头焦段、搭配什么曝光参数,已经形成肌肉记忆了。图片编辑对于照片的加工处理,尤其是照片的风格调性,已经形成了标准化的输出。这种标准化的风格调性,就是大气方正、就是东方美学。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这是两栖突击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这是核导弹第二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这是民兵方队接受检阅。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这是地面突击方队接受检阅。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这次报道,很多点位的记者,拍下了引发全网共鸣的经典作品,比如敬礼老兵与受阅部队同框的照片,和平鸽与国徽同框的照片,天坛与战斗机同框的照片。这些都是记者通过他的镜头语言,来表达思想,来传递价值。这些照片的经典性和思想性,正是新华社国家摄影队的气质。
这是抗战老战士在天安门城楼上敬礼。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这是纪念大会现场放飞鸽子。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这是在北京天坛公园拍摄的教练机梯队。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这是天安门广场放飞气球和鸽子。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这是纪念大会现场放飞气球和鸽子。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为国家画像,为时代写真。在这场历史性的纪念活动中,我们所记录下的每一个瞬间,都将成为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注脚。而这,正是我们必出神图的决心。
记者:李尕
编辑:程婷婷、徐嘉懿
视频编导:卢烨、杨植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