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5月9日电(记者赵鸿宇、秦婧、冯维健)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先进教育理念共享、“跨城养老”悄然兴起……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三地在医疗、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协作不断突破创新,让越来越多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稳步提升。
医疗协作“破壁垒” 优质资源“沉下来”
8日,邯郸市民许先生顺利出院。十天前,他在当地医院确诊了脊髓型颈椎病,本打算去北京就医,然而得知在河北也可以看北京的名医,于是他预约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河北医院的专家号。不久,宣武医院的专家关健为许先生进行了手术,创口仅3厘米。“从挂号到手术只用了5天,不仅各项花费比去北京少,还免去了路途遥远来回折腾的麻烦。”许先生说。
许先生的经历,得益于京津冀医疗协作的深化。2021年6月,河北医大一院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合作共建宣武医院河北医院。近四年来,宣武医院河北医院的神经学科体系已基本搭建完成,有78名来自宣武医院的专家来这里出诊、查房、手术、带教,让不少群众“近”享北京优质医疗资源。
目前,京津冀三地全面取消异地就医备案,实现三地异地就医“一卡通行”;三地共建区域医联体超过110个,覆盖河北省11个设区市和雄安新区;三地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持续推进,已有60项临床检验结果在京津冀914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50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在三地686家医疗机构共享。
教育交流“结硕果” 成长赋能“向未来”
在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实验小学,30余名学生放学后在田径场上开展运动训练。这些学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育爱好者,而是一群“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
这样的情况源于一场跨区域教育交流。2024年6月,复兴区实验小学校长王艳艳赴天津市红桥区开展教育研讨,双方发现,传统体育竞赛体系多聚焦“择优选强”,而部分体质偏弱的学生长期缺乏系统性关注与科学指导,导致对运动更不感兴趣。
随后,复兴区实验小学邀请红桥区专家团队入校,从去年9月开始,采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帮助体质偏弱的学生进行科学训练,目前这些学生体质监测数据有了明显改善。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教育部门积极推动各项交流合作,例如河北引入北京景山学校、北师大附中等300余所京津优质学校与省内学校合作办学;河北实施“中小学校长教师跟岗计划”,每年组织250名中小学骨干校长教师赴京津优质学校跟岗学习,提升综合素质……
复兴区美好小学副校长申金梦到北京市十一学校集团跟岗学习2个月后,感触颇深,她说,她对北京先进办学理念与管理模式有了全新认知,目前她正聚焦“让学生真正成为校园生活的主人”这一课题,优化课程、强化家校协同、赋予学生自主管理权。
养老协同“跨区域” 银发生活“更出彩”
在距离北京60公里左右的固安来康郡康养中心,来自北京市西城区的退休教师李友仁在为邻居们讲述历史故事。
李友仁在固安来康郡康养中心居住了3年多,这里不仅价格比北京的养老机构有优势,而且居住环境好,还可以同小区里各年龄层的业主一起参加文体活动。身为历史教师的李友仁,应大家的要求开办了历史系列讲座。“对于老年群体而言,能发挥点余热感觉很开心,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变年轻了。”李友仁说。
据悉,固安来康郡康养中心以田园为主题、温泉为特色,设有来康医院、七修书院等,推行机构康养与社区康养相结合的模式,康养中心每天组织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入住人员的体验。目前这里入住的大部分老人来自京津,不少老人子女周末前来探望。

固安来康郡康养中心运营经理张展慧说,老人居住的房间内不仅进行了适老化改造,还利用多种科技“守卫”,例如床上安装了具有睡眠监测功能的垫子,在午间和夜间可实时监测老人的睡眠质量、心率、呼吸情况等,工作人员还根据相关数据,专门为老人开展个性化的服务。
户籍在北京、天津,到河北养老的人越来越多。目前,河北省已构建了环京6市24县养老核心区;秦皇岛、唐山、石家庄高铁1小时养老服务圈;燕山、太行山、沿海康养休闲产业带的“一区一圈三带”康养产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