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学术中国”携手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创新知产保护方式 赋能非遗活化传承-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5/19 16:15:2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学术中国”携手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创新知产保护方式 赋能非遗活化传承

字体:

  新华网北京5月19日电(顾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脉络所在,是历史传承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但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变迁中,不少非遗项目面临后继无人、市场竞争力不足等困境。如何让非遗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5月16日,高校科研评价创新发展交流会暨新华网“学术中国”助力非遗传承与发展研讨会在京举办,来自新华网、中国传媒大学、中华商标协会、北京知识产权研究会等高校和机构的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让知识产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披上“坚固铠甲”。

新华网数字经济事业中心常务副总经理张涛现场致辞。新华网 肖寒摄

  新华网数字经济事业中心常务副总经理张涛在致辞中表示,自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经多年实践探索,我国已构建起兼具中国特色、传统与现代治理相结合的非遗保护体系,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供了创新性示范。‌这其中不乏多方力量协同赋能发展,新华网“学术中国”平台就是一次突破性的尝试。

  “新华网‘学术中国’平台充分发挥媒体传播矩阵优势,通过版权运营、原创助手等科研工具,整合知识产权、法律、文旅等领域的专家,以学术力量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张涛介绍,“平台上线近一年来,已为近3000家签约期刊、杂志提供版权服务,并为近万名作者提供原创者权益保障。”

中华商标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东平现场致辞。新华网 肖寒摄

  学术研究和版权保护是非遗传承的基石,品牌赋能和市场运营则是非遗创新发展的动力。中华商标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东平认为,将非遗与现代品牌战略深度融合,实现非遗赋能品牌、品牌带动非遗的良性循环,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成功的品牌能够赋予非遗产品更高的附加值,扩大其市场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和认可。而非遗的深厚底蕴也为品牌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基因,使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北京知识产权研究会副会长刘瑛现场致辞。新华网 肖寒摄

  北京知识产权研究会副会长刘瑛表示,要让非遗在现在社会焕发活力,需要搭建一个产权保护、文化传承、融合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只有将文化传承与知识产权保护、市场运作和国际传播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非遗由‘抢救’到‘赋能’的华丽转变。”

  她表示,本次活动既是一次学术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也是一次携手合作、共谋发展的契机。学术中国平台与非遗学术研究的深度融合,不仅能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研究的前沿动态和重要成果,更能让非遗走出学术殿堂、走进大众视野,实现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如何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为非遗注入新的生命力?在主旨演讲环节,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守护非遗、助力非遗传承、赋能非遗创新的多样实践。

新华网学术中国平台商务负责人周益增介绍“学术中国”平台。新华网 肖寒摄

  高校是协同发展的重要阵地,既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也是文化根脉的守护者。新华网学术中国平台商务负责人周益增介绍,‌新华网“学术中国”为原创工作者提供文献查重、AIGC检测、版权运营、原创助手等多项功能及服务,将不断推进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携手,助力高校科研工作提质增效,为非遗学术研究注入新动能。

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北京知识产权研究会文化发展专委会主任魏晓阳作主旨演讲。新华网 肖寒摄

  昆曲婉转的唱腔、二十四节气蕴含的农耕智慧、中国剪纸灵动的纹样…… 这些入选联合国非遗项目的中华瑰宝,不仅沉淀着深厚的文化价值,更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潜力。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北京知识产权研究会文化发展专委会主任魏晓阳表示,非遗作为中华民族独特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实践经验的体现,其保护与传承需要多方协同合作,应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区块链)保护非遗知识产权,推动非遗创新性转化与发展,通过在其创意转化与品牌塑造中,实现非遗保护与品牌经济发展的双向赋能。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原一级巡视员姚坤作主旨演讲。新华网 肖寒摄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原一级巡视员姚坤从知识产权保护的专业视角,科普了品牌与商标、地方特产和地理标志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非遗是一种抽象的民族文化符号,想要成为经济概念中具体的产业,需要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让法律成为非遗传承的坚实后盾。他提出,非遗和地理标志协同发展,自然禀赋和人文因素合而为一,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已有多地率先展开探索。

  每一件非遗都是一部深厚的史书,在不同的时代讲述不同的故事。在圆桌论坛环节,两位非遗传承人和来自文化、经济、法律行业的专家,展开了一场思想碰撞。

  国家级非遗雕漆技艺传承人(北京市)马宁和海淀区非遗剪纸项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杨钺结合自身实践,分享了非遗技艺如何借助品牌建设和市场运营实现商业价值。华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以《王者荣耀》和《黑神话·悟空》中的非遗元素为例,展示了文化赋能经济、经济反哺文化的双轮驱动过程。

  最后,法制日报社全面依法治国智库负责人杨幸芳、北京斐普律师事务所主任朱晓宇再次强调了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重要性,专利的申请将从法律角度夯实护城河,为产品工艺、商品设计、品牌建设提供保障。物博地理标志研究院副院长李雍君呼吁尽快出台行业标准,进一步规范商标、地理标志等元素的运用,尽可能消除非遗市场化发展过程中的阻碍。

  ‌‌从“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到“知行合一”的实践,中华文明始终流动着创新基因。在科技浪潮席卷全球的新时代,传统文化亦需要开放合作、守正创新。要将数字化手段、市场化运作和国际化传播结合起来,才能让非遗守得住、活起来、传下去,在数字文明新时代中把握先机。

【纠错】 【责任编辑:宫晓倩 陈延特】